受累于产能严重过剩、需求或已达峰值,钢企中长期盈利下行压力较大,自我造血能力有限。机构人士预计,叠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市场化去产能实质性落地,部分钢企债务违约风险恐会增加。
天津无缝管厂分析师预计,钢铁行业作为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2016年国家将集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可有效加快“僵尸企业”退出市场的速度,助推市场出清,为行业未来发展腾挪出更大空间。
一季度令市场稍感意外的钢价回暖,给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钢铁企业究竟带来了多大的利好?这从上市钢企今年一季报中可略知一二。据
天津无缝管厂调查员
统计,今年一季度末47家上市钢企亏损面明显下降,并且有13家企业扭亏为盈、6家企业盈利增加。
不可否认,部分钢企一季度环比盈利改善明显,但这是否意味着中长期的下行压力已经减小?业内人士表示,起于2015年底的钢价反弹源自需求的复苏,这种季节性因素固然对钢企盈利产生影响,不过,长期来看,钢铁需求或已见顶,钢铁行业供需矛盾难以调和,行业盈利持续下行压力较大。从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考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钢企的转型升级将给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无论是分析年报还是一季报,上市钢企净利润亏损实乃意料之中。事实上,2015年以来,受累于终端需求持续低迷,我国钢铁行业盈利持续恶化。据广发证券统计,47家上市钢企2015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合计为-579.91亿元,这意味着平均每家公司亏损12.34亿元。
同样,从整个行业层面看,在经济下行压力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业绩亦难言向好。今年1月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数据称,2015年,会员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9万亿元,同比下降19.05%;合计亏损645.34亿元,亏损面为50.5%,亏损企业产量占会员企业钢产量的46.91%。中钢协表示,钢材价格的持续下跌是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直接原因。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钢价自2015年12月起开始反弹,至今年三月底时已实现较大幅度上涨,但钢厂业绩并未见太大起色。一方面,这是因为尽管一季度末较年初价格涨幅较大,但从季度均价来看并没有明显改观;另一方面,钢厂存在出厂价调价滞后于市场的因素,因此业绩也会反应滞后。
业内人士进一步分析称,按月份来看,部分钢厂盈利从3月份开始大幅好转,导致行业出现复产潮,3月份全国粗钢日产量已接近历史顶部水平。然而,随着钢厂逐渐复产开工,行业供给端将逐步扩张,钢材价格将回归理性,钢厂盈利或趋于收缩,盈利改善过程不可持续。
尽管短期内钢价的波动可能会改善部分钢企的业绩,但是从长期看,钢需求或已见顶,钢铁行业供需矛盾难以调和,钢铁行业盈利持续下行压力较大。
截至2015年,我国的炼钢产能达到12亿吨,而2015年我国钢材实际消费量为6.68亿吨,如若达到供需平衡,则产能利用率水平仅有55.66%。而据《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工作目标,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业内人士表示,假定上述工作目标能如期完成,从供需平衡角度看,我国钢铁业仍处于严重过剩的局势。
据
天津无缝管厂分析师分析指出,
事实上,考虑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钢铁行业去产能、债务去杠杆化势在必行。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转型和升级将是钢铁行业未来两大重点发展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提供有效供给,“补短板、优结构”等措施将提升我国钢铁行业的竞争力,产品结构升级以更为匹配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广发证券分析师李莎认为,对于钢铁行业,长期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注重提质减量——环保、盈利、效率三动力将加速钢铁过剩产能出清,行业供需形势或将好转。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市钢企的财报中也可以发现转型升级的迫切性。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2015年钢铁行业各细分板块盈利出现分化——普钢和特钢板块受累于宏观经济低迷、需求走弱,盈利出现大幅下滑;而新材料、深加工和电商板块业绩表现则相对较好。
具体到公司个体层面,有数据显示,连续两年盈利且业绩向好的上市钢企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管理能力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提升、多元化经营。以特钢领域为例,特钢和新材料板块内部盈利表现较好的公司主要受益于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核心高端产品持续放量、技术创新产生核心竞争力及相关费用的压缩等。